中医视脾胃为“后天之本”,气血生化之源。脾胃功能强健,则消化吸收良好,精力充沛;反之,则易出现腹胀、食欲不振、大便异常、体倦乏力等常见困扰。谷医堂提醒您:呵护脾胃,贵在明其“所畏”,施以恰当的日常调养。了解脾胃最怕的六件事,并践行科学的三步调养法,是提升消化力的关键。
脾胃有“六畏”,避之则安和
1. 畏生冷寒凉:
生冷瓜果、冰镇饮品、寒性海鲜(如螃蟹)等,性质寒凉,易直接损伤脾阳(脾胃的运化动力)。导致寒湿内生,出现腹痛、腹泻、消化不良。
养护要点: 食物以温热为主,水果可适量选择常温或温性品种(如苹果、榴莲),饮水宜温。避免空腹大量食用生冷。
2. 畏肥甘厚味:
油腻(油炸食品、肥肉)、过甜(糕点、含糖饮料)、过咸(腌制品)的食物,超出脾胃正常运化负荷,易生痰湿,阻滞气机。表现为脘腹胀满、口中粘腻、身体困重。
养护要点: 饮食清淡为主,烹饪方式多选蒸、煮、炖、拌。控制油盐糖的摄入量,七分饱为佳。
3. 畏饮食过饱(过饥):
过饱: 暴饮暴食最伤脾胃,使其超负荷工作,导致积滞、腹胀、嗳气。
过饥: 长期饥饿则气血生化无源,损伤脾胃之气,导致功能减弱。
养护要点: 规律三餐,定时定量。遵循“早餐好,午餐饱,晚餐少”的原则,细嚼慢咽(每口咀嚼20-30次),让脾胃从容工作。
4. 畏忧思过度:
中医云:“思虑伤脾”。长期精神紧张、压力大、思虑过重,会直接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,导致“肝气犯脾”或“思则气结”,出现食欲减退、脘腹胀闷。
养护要点: 学会调适情绪,释放压力。培养兴趣爱好,保证充足睡眠。可尝试冥想、深呼吸、散步等放松身心。
5. 畏久坐少动:
缺乏运动,气血运行不畅,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随之减弱。所谓“久坐伤肉”,脾主肌肉,亦主运化。
养护要点: 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。选择温和的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或瑜伽等,促进气血流通,帮助脾胃运化。避免饭后立即躺卧或剧烈运动。
6. 畏外感寒湿:
环境潮湿阴冷(如长期处于空调冷风下、淋雨涉水),外界的寒湿邪气易侵袭脾胃,影响其运化水湿的能力,导致身体困重、腹泻、食欲差。
养护要点: 注意保暖,尤其腹部(神阙穴区域)和后背(脾胃俞穴区域)。潮湿季节可借助除湿设备。避免直接吹冷风。
谷医堂教您“三步调养法”,养出好脾胃
避开“六畏”是基础,主动调养是核心。遵循以下三步,循序渐进支持脾胃功能:
第一步:食养为本,甘淡温润
优选主食: 五谷为养,小米、大米(尤其胚芽米)、燕麦、薏米(炒后性平)、山药、南瓜等,性味甘平或温,能健脾养胃。可将部分精米面替换为杂粮杂豆。
善用“药食同源”: 日常可适量加入:
山药: 平补肺脾肾,蒸食或煮粥。
莲子: 补脾止泻,养心安神,煮粥或煲汤。
芡实: 健脾止泻,益肾固精,常与莲子同用。
红枣: 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(去核不易上火),煮粥或泡水。
生姜: 温中散寒止呕,做菜或煮姜枣茶(适合脾胃虚寒者)。
烹调宜忌: 多采用易消化的烹调方式(粥、羹、汤、炖菜)。少吃辛辣刺激(如辣椒、花椒过量)、难消化(如糯米制品)的食物。餐后可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数分钟助消化。
第二步:起居有常,动静相宜
顺应天时: 保证充足睡眠,尤其避免熬夜(伤阴耗气)。中医认为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,晚餐宜早宜少。
规律作息: 尽量固定三餐和睡眠时间,让脾胃形成良好节律。
适度运动: 坚持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温和运动,如散步、太极拳。饭后半小时后可缓慢散步,促进胃肠蠕动。避免久坐,每小时起身活动几分钟。
第三步:情志舒畅,穴位保健
调畅情志: 保持心情愉悦平和是养护脾胃的“软实力”。遇事豁达,及时疏解压力。可多听舒缓音乐,与亲友交流。
简便穴位按摩(日常保健):
足三里(外膝眼下3寸,胫骨旁1横指): 被称为“长寿穴”,是强壮脾胃的要穴。每日用拇指按揉两侧足三里穴各3-5分钟,以感觉酸胀为度。
中脘(肚脐上4寸,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): 位于胃脘部,是调理脾胃的常用穴。可掌根或指腹轻柔按揉或摩腹(以中脘为中心顺时针按摩)。
脾俞/胃俞(背部,第11/12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: 可请家人帮助,用手掌或按摩槌轻轻拍打或按揉背部膀胱经上的脾俞、胃俞区域。
脾胃的健康非一日之功,也非一蹴而就。了解并规避其“六畏”,将“食养为本、起居有常、情志舒畅”这三步调养法融入日常生活,持之以恒,方能为脾胃创造最佳的运化环境。谷医堂温馨提示:以上方法为普及中医养生理念及通用保健建议。若您长期存在严重脾胃不适症状,请务必寻求专业中医师进行个性化咨询与调理。
原创文章,作者:谷医堂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news.jusekeji.com/yangsheng/zhongyi/555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