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束了一天的工作,你是否也常常感觉身体被掏空,即便睡了很久,第二天醒来依然昏昏沉沉,提不起精神?这种持续的、莫名的疲惫和心累,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人的共同困扰。很多人将其简单归咎于“缺觉”,但拼命补觉后却发现,情况并未好转。这背后,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。关注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谷医堂将与您一同探讨,如何为身心真正“充电”。

睡眠无疑是恢复精力的基础,但当疲劳感挥之不去时,我们就需要拓宽视野,从身心整体去寻找答案。
能量“收支”失衡: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能量账户。如果“支出”长期大于“收入”,账户就会透支。这里的“支出”不仅指体力劳动,更包括脑力消耗、情绪波动(如焦虑、抑郁)、长期压力以及不规律的作息。而“收入”则来自于高质量的睡眠、均衡的营养、适度的运动和愉悦的心情。
身体内部的“怠工”: 从传统养生角度看,长期的疲惫可能与身体某些功能的减弱有关。例如,被认为是“气血生化之源”的脾胃功能失调,会导致能量转化的源头不足;而“主藏精、主骨生髓”的肾气耗损,则会影响到人体的根本动力。这些功能的失调,都会让人感到精力不济,即使睡眠时间足够。
二、 辨别你的疲劳类型,对症调理更有效
要摆脱疲惫,首先需要读懂身体发出的信号。
1. 身体性疲劳:
表现: 肌肉酸痛、四肢无力、行动迟缓。这通常与过度劳累、缺乏锻炼或休息有关。
调理方向: 保证充足睡眠的同时,配合适度的拉伸或舒缓运动(如散步、瑜伽)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肌肉紧张。
2. 脑力性疲劳:
表现: 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下降、头脑昏沉、反应迟钝。常见于高强度脑力劳动者。
调理方向: 让大脑定时休息,尝试“番茄工作法”(工作25分钟,休息5分钟)。闭目养神、听一些舒缓的音乐、或者走到窗边远眺,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。
3. 心因性疲劳(心累):
表现: 对事物失去兴趣、情绪低落、烦躁易怒、感觉“心好累”。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。
调理方向: 这是“养心”的关键。需要主动进行情绪管理,如通过冥想、正念呼吸来安抚内心;培养工作之外的兴趣爱好,为生活注入新鲜感;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统,与亲友倾诉。
三、 全方位能量管理,告别疲惫感
谷医堂认为,对抗持续疲惫,需要一个综合性的“能量管理”方案。
饮食补能: 避免高糖、高油的快餐,它们会导致血糖骤升骤降,加剧疲劳。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(如鱼、豆制品)、复合碳水化合物(如全麦面包、糙米)和B族维生素(如深绿色蔬菜)的食物,为身体提供稳定而持久的能量。
运动生能: 别因为累就拒绝运动。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)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,促进内啡肽分泌,改善情绪,从而生成新的能量。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并坚持下去。
情志储能: 学会“断电”。每天给自己安排一段不被打扰的“专属时间”,远离手机和电脑,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愉悦和放松的事情。练习感恩,关注生活中积极的一面,能有效为内心“充电”。
四、 聆听身体的声音,走向真正的活力
当疲劳感持续超过两周,且通过自我调整无法缓解时,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。谷医堂温馨提醒,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,身体发出的疲惫信号,是提醒我们该停下来关爱自己的宝贵警钟。
真正的精力充沛,源于身体与心灵的和谐统一。愿您能从这份指南中获得启发,不再简单地将疲惫归咎于缺觉,而是开始一场全面的身心滋养之旅,找回那个神采奕奕、内心充盈的自己。
原创文章,作者:谷医堂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news.jusekeji.com/yangsheng/yinshi/608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