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代社会,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。许多人只关注指标控制,却忽视了根源调理。中医认为三高症虽表现不同,但根源均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。
中医理论中,三高症属于“痰”“湿”“瘀”“火”“毒”等范畴,其发病机制往往是“本虚标实”,以气虚及气阴两虚等为本,标实则集中在血瘀、气滞、痰湿等方面。 那么,中医如何看待三高根源?又该如何从本调理呢?
01 三高同源,异病同根
血压高在肝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,调节气机。若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,气血运行失常,血压便容易升高。 此类人群常表现为头晕、头痛、面红目赤等症状,且情绪波动时尤为明显。
血糖高在肾。肾主藏精,为先天之本。若肾精亏虚,不能滋养脏腑,可致脾失运化,体内津液代谢紊乱,血糖就会升高。 典型表现包括口渴多饮、尿频量多等消渴症状。
血脂高在脾。脾主运化水谷精微,为后天之本。若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、聚而成痰,就会导致血脂升高。 患者常觉身体困重、胸闷、腹胀,舌苔厚腻。
02 三高根源,脏腑失调
肝脾肾三脏相互影响。三高问题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有密切联系。 例如,长期肝气郁结会横逆犯脾,导致脾虚运化失常;脾虚久之则伤肾,形成恶性循环。
本虚标实是核心病机。三高症的本质是本虚标实——以肝、脾、肾三脏虚弱为本,以气滞、痰浊、血瘀为标。 单纯降压、降糖、降脂只是治标,调理脏腑功能才是治本之策。
生活习惯是重要诱因。饮食重口味、熬夜成习惯、情绪波动大等各种因素均可导致“三高”。 特别是嗜好膏粱厚味是促成高脂血症的重要外因。
03 调理从本,五脏同调
情志调摄,平肝潜阳。肝喜条达而恶抑郁,保持心情愉悦对血压稳定至关重要。 谷医堂建议可练习八段锦“左右开弓似射雕”式,舒展肝胆之气。 饮食上可适量食用芹菜、菠菜等青色入肝之品,饮用菊槐茶以辅助降压。
健脾祛湿,化痰降浊。脾虚痰湿体质者,可用赤小豆、薏仁、芡实等煎煮茶饮,健脾利湿。 谷医堂推荐睡前顺时针摩腹100次,帮助脾运化湿浊。 经典方剂二陈汤也可燥湿化痰、理气和中。
补肾填精,滋阴降火。肾阴不足者,可通过食补调理,如山药、枸杞等食物有补肾填精之效。 谷医堂指出,适度运动能增强体质,对补肾同样有益。 对于阴虚火旺明显者,可在医师指导下参考知柏地黄汤等方剂滋阴降火。
04 综合调理,治未病为先
饮食有节,谨和五味。预防三高需饮食有节,谨和五味。 谷医堂建议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、高脂肪、高糖分的食物。 多吃蔬菜水果,特别是一些对健脾利湿、化痰祛痰有帮助的食物,如白萝卜、紫菜等。
规律运动,健脾化湿。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帮助健脾化湿,促进代谢。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,以增强体质。 运动还能疏导气机,平稳情绪,对血压调节尤为有益。
起居有常,顺应四时。起居有常,劳逸结合是预防三高的重要措施。 应顺应四时变化,合理安排作息,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。 同时,保持环境干燥整洁,避免湿邪侵袭也很有必要。
中医调理三高强调整体观念,需找准根源,从调理脏腑入手。 三高调理是长期过程,需药物、饮食、运动、情志等多方面配合。
预防胜于治疗。通过调理肝、脾、肾三脏的功能,可有效改善“三高”症状。 谷医堂提醒,中医调理需个体化治疗,具体用药需遵医嘱。 唯有从本调理,方能实现长久健康。
原创文章,作者:谷医堂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news.jusekeji.com/yangsheng/yinshi/6004.html